古黑币29 个
成长值19329 点
金币2639 个
精华贴12 个
可遇不可求的事:故乡的云,上古的玉,随手的诗,十九岁的你。
对别人毫无道理地抱有敌意和憎恨不是好事。因而这种感情可从意识上抹掉,但人们经常感到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和憎恨。“我并非特别讨厌那个男人,不过对方似乎在憎恨我。不论我说什么他都顶撞,实在受不了。”6 R$ n5 M" ^' |! G* M' p5 u J1 s" J
9 m b* w7 I5 m6 j2 H6 s
这种被压制的感情和欲求反映到外界,在他人中去寻找,称之为投射。继母常常感到继子在憎恨自己;保守政党对革新政党怀有敌意,认为革新政党明天说不定也要发起暴动。在怀有这些敌意和憎恨时,既然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那么,我们也不得不诉诸正当防卫,这就为自己内部的反对意见找到了反对的借口。' o# H5 B* w _7 s8 x
这种列举出无意识的真正原因且不问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行动,就叫做“合理化”或者“正当化”。本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失败的,却转嫁于他人设置障碍,或者说因为家事的缘故。这样一来,回避自己的缺点得到了满足。; i1 Q) f) m; F" C3 e. r! p$ K
) w0 r! Y9 j% ^5 u 当然,合理化并非是有意地撒谎或制造借口来欺骗别人,这种人连自己本身也深信行为是对的。换言之,可以说是无意识地对自己撤谎。合理化同反动形成都是对自己的拟态。总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人们总是那样有理由,几乎对所有的行动都赋予如同真实般的道理。然而,赋予行动的理由多半与其行动的真实原因和感情是不同的。0 K C4 r% g3 ]. n' l0 [5 y
7 |: |! j5 i! g; W8 e& N* }( D
把A介绍给B,A在瞬间认为B是个多么令人讨厌的家伙,但B只是说:“今天是好天啊!”为此,A抱有对B的嫌恶是毫无道理的,连他自己也会感到奇怪。不过,A则认为“我讨厌那种净说奉承话的人,不能马虎对待这样的男子”。0 M. S9 ]) u7 t0 I9 p7 V9 v
2 }! d! B" l; S( h2 c/ s% p; E }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B并不是那种必须加以防范的男人,而是温厚、招人喜欢的男人。然而,A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有理由的:B眼睛有点斜视,声音的抑扬顿挫也有其独特之处。A的幼年时代,有一位老头儿眼睛也有点斜视,声音很像B,这个人总是戏弄与嘲笑A,A非常讨厌他。
5 N& M+ T$ c+ Q
( S* u6 ~0 Z3 y% N0 b 当然这是20年前的事情,A几乎完全忘掉了,但B斜视的眼睛和声音的抑扬顿挫唤起了A对老头儿的嫌恶之情,所以A认为B是讨厌的家伙。如果知道了这种情况,A可能注意到老头儿和B的相似之处就只是眼睛和声音而已,那么嫌恶之情也就会消除了。由于不了解情况,A必须对自己心里涌上来的感情赋予理由,遗憾的是A认为B是净说奉承话的人。9 Q1 b0 X3 ]8 B( X6 p6 S
! e0 R9 @2 i( S- ` D% W 即使不了解真正的原因,人们也想对自己的行为賦予理由。明显表达这个问题的是催眠术试验,被施与催眠术的人因意识活动虚弱而会不加分析地接受暗示。 y; d1 e- j/ Q, _* G: J) a
; k% r; M9 {- `' [, Q# F k
对于被催眠的人,如果对他说是叮当响的铃铛,即便是手帕儿,他也可能去追;如果说是美味的牛排,即便是鞋底儿,他也要啃一啃。催眠术被解除后,他什么都没记住,而且有可能暗示他做种种事情。例如,暗示他:“我和你唠叨,在此期间,我擦了鼻涕,于是你就站起来打开窗户。”接着,为对方解除催眠术并开始唠叨,取出手帕擦鼻涕。此后,对方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并站起来打开窗户。
2 x5 h2 G& ^# ~* C. `7 k, N6 O: N7 F4 h6 z) @
如果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就会回答说:“闷热。”他明显地会坚信自己说的理由。
- q" b! B8 z# g: r8 j0 m0 E- ?+ r$ j \3 [; q1 {! O
要鉴别出别人的信息真实与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人际间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复杂的行为,有时甚至審无条理可言;其次,如果无法克服自己的个人偏见、先入为主的想法以及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我们鉴别此类行为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 L* e2 P7 g4 }, j/ e4 ~
& _ D' X' O8 F" {9 W 为了减少这些严重错误,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规则,并依据这些规则对别人的行为举止进行分析。随着我们对欺骗综合征的分析越来越深入,这些基本的规则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七条非常方便记忆的指导原则能够帮助你鉴别出正在和你交谈的人是否处在因欺骗而导致的精神压力之下。2 A8 t: E; r. d6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