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黑币29 个
成长值18943 点
金币2664 个
精华贴12 个
可遇不可求的事:故乡的云,上古的玉,随手的诗,十九岁的你。
“以己度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是指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从心理学上讲,“以已度人”实际上是一种类比推理的思维,是推测他人心理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如果能正确运用这种方法,体味说谎者的心理,那么许多谎言都是可以识破的。" u/ d* U( z( C R
4 e* c+ ?$ v. E
% \/ C; E0 e9 S+ J% R+ C0 T
“以己度人”的类比思维方式是人从小就有的。两三岁的小孩知道手脚碰破后会疼、会流出血来,相应就以为树木碰破了也会疼,也会流出血来;小孩有爷爷、奶奶,于是就以为小羊、小牛甚至太阳、月亮、星星等也都有爷爷、奶奶。正是由于这时的儿童有以自己为中心,由此及彼,以己“度人”“度物”的思维,所以当成人给他们讲动物会说话、动物有兄弟姐妹等童话故事时,他们根本不觉得那是虚构编造的。; h4 e8 F% E6 {6 `
L: B# R1 l; b- t. F3 ^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儿童才逐渐意识到树木受伤是不会疼的,动物们是不会说话的,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动物国家。同样,太阳、星星、月亮是没有什么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的,逐渐地将自己与周围事物区别了开来。但是“以己度人”的思维却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逐渐摆脱了当初的“稚气”而走向现实、成熟罢了。5 j8 f( v G$ ~% _% B+ }- ~
: g$ D) W+ y+ R' Z# P 以自己的感受、心理推测别人的感受、心理的思维在成人身上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比如,作家写作时常以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心理体验,推测作品中人物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心理体验。在生活中,别人说了自己的坏话就闷闷不乐,甚至气愤痛恨。于是当自己说了别人的坏活时,会以为别人也痛恨自己。' @# y+ E! l6 j
+ j# v, |+ `8 o h 其实未必尽然,别人也许很快就置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了。自己喜欢吃鸡肉,于是就以为人们都喜欢吃鸡肉,当遇到不喜欢吃鸡肉的人时,就觉得有些蹊跷,心中暗想“居然还有不爱吃鸡肉的人,真是不可思议”。自己自私自利、爱财如命,于是就以为别人也都如此,当听到某人“大公无私”时,就觉得那是不可信的。9 L# w% u* d. C" `
0 h; G: P: \; @9 Y b. Y9 z) U1 J' t, N7 P3 \6 z+ z+ K
以类比思维方式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正确率并不是很高。以类比思维方式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正确时,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相同之处,人们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下产生的心理、思想也总是有相同或相通的地方,于是“以己度人”也常有“度”对的时候。比如,亲人去世会引起人痛苦的体验,某人的亲人去世了,人们推测他一定会很痛苦,这种推测一般都是正确的。同样,人逢喜事精神爽,某人遇上了喜事,人们推测他心情一定很好,这也常常是正确的。& X" y" J$ ~" a" {4 }0 |
( H# g9 u) o! I
以类比思维方式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错误时,乃是因为“人心如面,各不相同”,各人都有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思想观点,即使同一情境下产生的心理、思想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时“以己度人”可能就会“度”错。
. y- i# {2 @ n) Y
M+ b% z: ]1 L! r3 e7 Y" r 比如说,《列子》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D7 G2 E( ^& a. u
* @* v4 z/ ~8 x8 Y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常穿着旧麻絮杖熬过寒冬。到开春时在田野耕作,偶然发现晒太阳是天下最舒服、最快乐的事,他如获至宝,转身对妻子说:“晒太阳的温暖享受,是没有人知道的事,我要把这种享受献给我们的国君,那一定会得到很多赏賜。”
9 o4 G9 Y( Z: y2 Y1 m- X6 c! v3 Q0 B
同村的一个富人知道了这件事,跑来笑着跟他说:“从前有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芹菜味道鲜美,便对同乡里的豪绅夸赞芹菜如何好吃,那豪绅弄了一点尝尝,只觉得口舌好像被毒虫叮刺了一样难受,随后肚子也感到疼痛。”于是大家都讥笑农夫的浅陋无知。 1 e3 q% w3 B/ b
“献曝”者与“献芹”者之所以对别人的心理作了错误的推测,就在于他们只注意到了自己的兴趣、想法,而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兴趣、想法,仅凭自己的感受来推断别人的感受。) U; a/ u5 {, ?) J8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