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黑币29 个
成长值19329 点
金币2639 个
精华贴12 个
可遇不可求的事:故乡的云,上古的玉,随手的诗,十九岁的你。
7 e7 e" D/ a# y: O 无论是情绪情感过程还是认识、意志过程,都离不开注意的参与。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们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周围现实中的少数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使人能够集中精力认识和应付当前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事物。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事物或活动,也可以是人们自己的行动或观念。注意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却与一切认识、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伴随始终,使这些心理过程顺利进行。
# B9 j( [8 g/ q. W8 d
% X6 F$ U; S V7 Y# P1 | 无论是cgr测试中的反应,还是GKT?|试中的反应,都和注意有密切关系。
% k' r/ w* }% O. n8 J# F7 d$ p* y- z' x; I; n
在CQT测试技术中,选择和开发准绳问题是关键。准绳问题用来触发被试的应激反应,作为判断说谎的标准。如果被试在主题问题上的反应大于准绳问题的反应水平,则认为被试说谎;若主题问题反应小于准绳问题反应,则说明被试诚实。9 Q7 @& U: @8 j+ S5 }
这种方法,表面看来是撒小谎和撒大谎的比较或者撒谎与不撒谎的比较,但从心理实质上看,被试对这两类问题反应的差异,是由其对两类问题注意中心的不同而使然。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关心、关注那些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利害关系的事物,当前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外界剌激,会成为注意的焦点。
8 c8 d0 Q- A# P9 Q; ?( K+ m# _: Z& @& ^/ c7 Q: o9 y! k4 p) E- u0 u
这是人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定向反射。对有罪的被试来说,他十分清楚他实施或参与了犯罪行为,这一事实一旦暴露,其家庭、事业、前途、命运会尽皆丧失,这是他在测谎中面临的最大威胁。因此,他必然特别关注主题问题,将其作为注意的焦点。$ _( k8 i2 E# s" P+ K
而准绳问题所涉及的事情对他而言就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尽管他也撒谎,但不会成为他的注意中心。 h6 G3 U' B& c2 T- s( \! Q$ P, _
; Q8 C" s8 r4 D1 x9 l
无罪的被试心里也很清楚,正在调查的这宗案件不是自己作的,在这件事上自己是清白的。但准绳问题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自己确曾有过或似曾有过,这些事情都是不光彩、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如果被人知道了将有损自己的人格、声誉。加上测谎员在测前谈话中反复询问、强调准绳问题,越发使他感到这些问题重要,使他对准绳问题存在种种担心、疑虑、焦虑等心理,这就导致他注意的焦点会集中在准绳问题上。8 A# I6 }' |2 I+ p6 f0 [9 z$ Y+ j
+ ?% v( s& J: R+ m) Y$ z 因此,CQT测试技术的有效,是由于有罪被试和无罪被试在测试中注意的焦点(“心理定向”)不同,导致他们在主题问题和准绳问题上的反应不同。这是CQT技术中有罪者和无辜者在心理上的重要区别,是CQT技术根本的心理基础。至于被试是说谎话还是说实话,说大谎话还是说小谎话则不是问题的本质。
% T5 T4 o- q$ a- T- A+ a
' b' p! D/ ?1 c2 Z5 ] 在GKT测试中,有罪的被试对主题问题和陪衬问题的反应不同,也是因为被试对这两类问题的注意不同所致。主题问题和陪衬问题的信息都存储在被试的大脑中,但由于有罪被试亲自实施并感知了犯罪的全过程,有关犯罪情节在其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痕迹,因此主题问题的信息对他具有特殊的意义,必然成为他在测试中注意的焦点。0 c0 V& M% |0 h7 `7 D1 n9 \6 R
% }5 T+ |, @" J ~: i% T 陪衬问题对被试没有特殊的意义,在头脑中没有特殊的印痕,不会成为他注意的中心。因此,在一组GKT问题中,知情的被试始终会在主题问题上引起较大的生理反应,而不知情的被试在一组GKT问题中,他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其生理反应是随机的,没有特定指向。在测谎实践中多次发现,并非被试感知了测试目标问题就一定会有反应。他对目标问题是否起反应,不仅取决于他是否感知过测试目标,还取决于他对测试目标是否引起注意。
. A; D, Q/ z* s# Q8 ?7 d i7 S& U6 k8 s8 \" L6 b- p
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CQT测试还是GKT测试,引起被试对特定问题生理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被试对特定问题的“心理定向”,即注意。在CQT测试中,有罪被试的心理定向在主题问题,无罪被试的心理定向在准绳问题;在GKT测试中,有罪被试的心理定向在目标问题,无罪被试则没有心理定向。因此,测谎与其说是测试谎言,不如说是测试心理定向。
% e4 G' H5 F5 L9 L( w+ F0 q
7 X; v% o$ e, w+ f 如果被试对主题问题、目标问题具有明显的心理定向,他就是罪犯;如果他对主题问题和目标问题没有心理定向,那他就是无辜的。正因为如此,在测谎过程中,测谎员需要通过测前谈话对被试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使有罪被试和无罪被试的心理定向明显地区别出来,这是运用这项技术操作的关键。
. a% c' L2 n. Q3 L$ G- E9 f5 v9 L# p2 w+ e-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