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黑币0 个
成长值15692 点
金币6535 个
精华贴4 个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是可以纳很多妾啊!
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相同的广告?比在如不同的APP上,手机上和电脑上,网页广告等。背后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R3 t8 ]% C: g- y- f% Z% E
& b# d$ W/ z1 V W% N/ e. o
5 P9 ~2 O4 G' D8 m6 W4 X5 X 先看几个网友的例子:
$ d9 ]/ |+ u7 E9 t$ D) z( K7 [: h+ n( Q! \/ h. y
一 
& E& k% [. F6 H5 B 阿里的一个产品经理写文章痛诉说微信监控了他的聊天记录,因为他和他姐姐曾聊过这个冰淇淋,微信就给他推送了该冰淇淋广告。# k t9 P6 X1 K9 b( U
# M( g% `" [1 j, e+ t0 F 他认为:只有腾讯(微信聊天记录),阿里(淘宝搜索),搜狗(输入法)这三家公司在技术上有能力接触到【我对该冰淇淋有兴趣】这个信息,除此之外再无交集。
5 P0 n3 r+ {2 l. q5 R" b# @/ K6 R7 B
0 a9 B8 }% V; j9 G6 J7 F 二 
2 Y1 I) w( w0 Y: a7 D- D 有用户给我留言说:我微信群里和同学讨论洗面奶哪个好,发过某个品牌,微博里面就给我推该品牌洗面奶广告,要想不恶心,除非不用微博。
# z4 R8 l% j/ g9 E0 }/ G
V& u" m$ l; E5 g1 N 这回难道是微博监控到了微信聊天记录?% [+ y% Y) n6 [! m8 y
+ M. F0 I" U7 G6 n- y
三  5 X( Y/ M9 o1 d0 g/ O
有朋友和我说,他和同事在线下聊过某个极其小众的产品。手机当时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打开淘宝,发现淘宝给他推荐了该产品。他发誓说,以前从没在淘宝搜索该产品,而且他用的是苹果手机。& J: g, h$ ~$ }
v8 u+ Z9 P" P+ S y4 {
是不是淘宝已经用人工智能监控了语音?#j346:
1 _; c, p. {0 t+ T: n6 B1 L1 T I$ b7 o
对一件事情下结论之前,我们必须要分析多种可能性,很多人实际上囿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头脑里无法得出太多可能性,最后就简单的归结出一个想当然的原因。
3 q5 e" j+ z# b5 P+ y* ~! y8 i0 m, D% p; U
然后对用户这种怪罪,你还不好去解释。因为解释,大多数时候超出他们的理解范畴,最后还是觉得你骗他们。
$ _1 |$ q0 D! v: P$ _4 P y
7 W* B7 `. q' U& U+ C 上面第一个例子,这位产品经理大概没想到,他姐姐购买过冰淇淋,他是他姐姐的亲密好友关系,年龄相仿,用这一层逻辑就可以对他做画像。根本用不着再分析到语义层去,也就是所谓的【监控】。从数据产品层面完全是画蛇添足。; z) }5 v! O" E: _5 M1 E
\0 Y2 G' Z1 r6 s 第二个案例,一个可能性就是巧合。举例来说,该品牌广告可能推给了 100 万人,但这 100 万人里面哪怕只有一个人刚在微信里聊过该产品,那么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被监控了。
' ?& H. y' j/ J5 C3 V) v6 M4 N# g/ f" c9 z: e4 w3 y
第三个案例,你的朋友可能在你聊天之后在淘宝搜过该产品,而你们被广告系统标注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 Y" F* n- p5 U- Z$ j- b* H6 T. M& f, F! ^
以上都只列举了一个可能性,更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第一个例子,用户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没接触过这个品牌的信息,当一个人跟你说他没做过某个操作的时候,不应该去相信他,因为,一个人在自己的手机上做过什么操作,他自己是记不住的。你在手机上的记录远比你能记住的还多。5 e& a% `* R3 z" w s0 {: {
( k) ~2 s6 J6 ?% G" A9 n
我过去会处理一些用户投诉,用户投诉的模式都很类似,都说没做过某某操作,但是怎么就出问题了呢?然后去看系统日志,发现在某某时间点用户明明进行了操作。
) w: a9 W* [8 V/ z X5 @$ Y7 o8 V4 E5 G, v# K9 P! j" Q
当把这个信息给用户看的时候,用户才不好意思的说,可能记错了。我并不是说这个产品经理撒谎,而是说用户的记忆会经常记错,有这个可能性。
3 A: j; I& g( u) r( m( v) D- `. u; w
. R9 T& `$ i; Z: b 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是“孕妇效应”。【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8 x5 i# U7 E; ~ N' _5 P
5 H7 a# u& H+ N6 D) x, J 一位朋友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提起一个有趣的事。苹果当初给 iPod 有个功能叫【真正的随机播放】,但是被很多用户投诉,因为有的时候会连续播放一首歌。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很多人都会认为,你连续放同一首歌还随机个屁。最后苹果做了一点优化,减少了一点随机性,变成了伪随机,这样看起来就更为随机了。, t# W8 l6 {% E& y) B" _# d
1 ]! [' {& h- V% R
从这一点上说,微信要想证明自己没监控用户聊天记录来做广告,最好就是做一下过滤,把用户聊天记录里提过的品牌不要再向该用户展示。这样,用户的抱怨就会减少。不过,这样就真的监控了聊天记录了。#j337:
. T% ^' L3 } U
! B# h5 s, }# G% @: ` 对于解释复杂事物的逻辑而言,这篇文章并不严谨。我要强调的是,只有我们对事物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才会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警惕自己,不要简单的给出那些智力偷懒的论断。
5 d) |" K( e3 [: I2 e
' G' m- t- Z g+ R1 ] 根据现象做出想当然的结论,一般是站不住脚的。而看到某个结论跟自己的认知相悖时,先不要着急反驳或是跳着脚骂,多去想想,是不是自己思考的不够深入。+ B% i8 w3 _2 ]3 j V
1 O! t0 s) d' Z 网络世界里,一些现象都能有恰当而合理的解释,不存在玄学。7 F% e$ q0 \( Z2 o) a) J' V3 E
' ^- }! t: ~; X) v' h 最后,留几个思考题:, q5 |9 a+ S5 t2 o$ {1 f; J4 X
( g+ Z3 {# K' J 你在百度搜了某个疾病关键词,过五分钟,一个民营医院给你打电话来了。然后,你会不会认为这肯定是百度给你电话号码泄露出去了?9 F' A& Z3 ?5 z# k0 ~2 q0 T$ q
7 s' l! r: j; b; f
今天是你的信用卡还款日,银行短信刚发给你,金融借贷公司的电话就打给你了,问你要不要贷款。你会不会认为肯定是银行泄露了你的信息?
/ I+ X( q) z! B& l
9 s: |1 d+ J) O1 q2 T: f3 |$ x( Y 你在航空公司官网定了一张机票。飞机起飞前俩小时,你收到了诈骗短信,说飞机取消了,要你咨询某个电话退票。你觉得是什么环节泄露了你的订票信息?肯定是航空公司?
; v. H/ o, t+ p4 X2 i, y" m$ r* w, L# G6 |$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